新华社重庆10月28日电(记者周思宇)“小朋友们大家好,有小朋友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屏幕里,女孩声线轻柔,说话慢条斯理,可嘴里冒出的词儿却是“引力波”“真空衰变”“宇宙对撞机”等物理学专业词汇。
一头短发、戴黑框眼镜,见到脸蛋圆圆的“90后”女孩周思益,人们很难将她与“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的名头联系起来。
讲台上,她是循循善诱、传道授业的物理教师;讲台下,她自称“幼儿园老师”,因为她总是用小朋友都能听懂的语言,将宇宙学的奥秘掰开揉碎,拍摄成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吸引了上百万粉丝。

今年31岁的周思益出生于湖北武汉。童年时期,曾是高中物理老师的爷爷奶奶带她观察电路板、制作飞机模型,在幼小的周思益心中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神户大学……从本科到博士后,周思益离乡求学的轨迹越来越远,对物理学的钻研越来越深,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宇宙学、弦理论和场论。
博士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暴胀宇宙学”讲座吸引了周思益。课堂上,老师从一则棋盘放米的故事说开来,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到第28格已是上亿粒。
“宇宙也是一样,它本来是一个电子那么小,但是‘吃饭’的速度呈指数级,很快就把‘肚子’胀破了。”回想起那堂讲座,周思益记忆犹新,她第一次发现,理论物理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2020年,周思益开始尝试在抖音发布科普视频。没有专用场地,背景常常是一面白墙;没有专业道具,她拿起手边的卫生纸筒就开始演示。
话语风格、满满的“硬核”知识,周思益创建的科普账号“弦论世界”被粉丝们称为“弦论幼儿园”,迅速在互联网走红。从退休教师到公司文员,从高中生到博士生,不少粉丝无意中刷到视频后便“停不下来”,开始对物理知识着迷。
“我的风格就是随手拍,几乎没有成本和门槛。讲的内容不全是宇宙学,也有勾股定理等比较浅的理论。”周思益说,想以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科普事业当中来,分享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今年6月,周思益入职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一路走来看似顺利,个中艰辛却鲜为人知,她既是“学霸”,也是一名罕见病患者。
9岁时,周思益被诊断患有罕见的中央轴空病,症状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肌肉无力。直到现在,临床上尚无针对此病的有效治疗措施,她也习惯了不能剧烈运动的生活。
“如果地面上有一颗钉子,我就需要格外注意,因为缺乏对身体的控制,很容易摔倒。”谈起自己的病情,周思益笑呵呵地说,因为拎东西有点吃力,总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
在为热爱追梦的路上,周思益以乐观的心态突破生理局限升级“打怪”,才最终收获硕果。
如今,周思益忙着组织学生们创办科普杂志,也时常在短视频更新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生活,来到“弦论幼儿园”的“小朋友”越来越多。
“未来我想做更多公益性项目,比如给山里的孩子、特殊学校学生带去物理科普教育。”周思益说,希望用自己的经历,鼓舞他们追求理想、不负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