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里是不是也有妈妈用棒针钩的毛衣?在重庆市渝中区,一位68岁的孃孃钟情于“钩钩针”,夜以继日地钩。她将“重庆渝派绒线编织”申请成为渝中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去到了北京、上海,甚至法国、美国的时装周。

  目前,她身患重症,却依然坚持带着一群同样热爱“钩钩针”的青年、中年、老年朋友一起钩。她期待用毛线和针钩出更多艺术性和时尚感,并走入千家万户。

  传承了几代人的“钩钩针”

  在刘一华的家里,有一大半面积都被钩针作品占据。除了衣服,还有帽子、围巾、披肩、桌巾、屏风、窗帘、靠垫,都是用毛线钩成。哪怕是在跟她聊天时,她手中的钩针也不曾放下,一上一下有节奏地翻动。“钩钩针”似乎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要是哪天不钩几下啊,都觉得浑身不舒服!”

  说起刘一华家里打钩钩针的历史,可以追溯好几辈人。她的曾祖母常为家里人制作衣物。当地聚集了众多外乡人,她虚心吸收各地民间编织手法,并传给了下一代。

  第二代传承人开始以编织衣物作为谋生手段,曾用亲手制作的毛衣为子女换回大米和水果。再到刘一华的妈妈,第三代传承人宣藻芳,她亲手给每个子女织衣物,哪怕是再艰苦的时期,几个兄弟姐妹都不缺衣服穿。

  到了刘一华这里,40年前,她为儿子钩了一条裤子,那是她的第一件“作品”。看到孩子穿上去欣喜的表情,她也情不自禁爱上这门传了几代的手艺,正式拿起针和线,开始了“钩钩针”生涯。

  在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

  刘一华年轻时曾从事文艺工作,在做舞台服装设计时,她拿起钩钩针,为芭蕾舞演员们钩出靓丽的服装,让舞台效果顿时亮眼起来。她还在平平无奇的塑料凉鞋上钩出一朵朵灵动的小花,引得路人的“围观”。

  在继承的基础上,刘一华丰富了编织的范围,在传统编织理念和技法上加入原创与跨界的元素,通过编织技艺,让作品超越普通的衣服属性,成为独有的手工艺术品。

  当大多数女性都把编织当成一种业余爱好时,刘一华就已经在渝中区大同路开店,常有顾客来请教,学一些新的款式设计,然后拿回家学着织。“其实用传统钩针织出的东西并没有特别高的技术难度,色彩配合和花型设计是别人学不走的。”她也并不介意其他人来“取经”,都热心地与他们交流,传授技术。就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她对针法的创新与服装款式和色彩配合的突破。

  刘一华最喜欢钩花朵,向日葵、玫瑰,蒲公英花……她平时逛花市、花展时,就琢磨着怎么用线和针勾勒出花的形态——大自然给予了她创作灵感。下一批作品,她准备用毛线钩出各种海洋生物,呼吁大家保护自然环境。

  “机器到不了的地方,针能到达”

  刘一华的母亲现已八十多岁高龄,仍然每天以编织为乐,编织已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只要钩针和线在手中,就会很快乐。

  让她高兴的是,以前喜欢钩钩针作品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主要是有“文艺范儿”的姐姐们。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并开始学“钩钩针”,最小的只有十多岁,甚至还有职校服装专业的男学生,风格也向时尚化、年轻化转变。

  她认为,“钩钩针”的魅力,是工厂的机器无法替代的。“机器到不了的地方,针能到达。”在刘一华看来,一根针一根线,却能呈现出万千变化。同样,若是哪一针钩错了,整件作品都要重新来——必须一丝不苟,才能成就作品,这也正是钩钩针的魅力所在。

  杭州一位舞者去参加国际颁奖礼时,找她订制了一款长裙,她以梵高的《向日葵》为灵感,用毛线演绎出奔放、自由的情绪,舞者穿上后受到全场好评。她还给张迈、陈春、陈思思、杨丽萍等钩过演出服。她被评为首届重庆市“十佳服装设计师”。

  带动癌症患者“钩”出对生活的热爱

  去年,60岁的刘一华被查出患有肺癌,她没有放下钩针,反而是以更快的速度和时间赛跑,在钩针里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传递对美的向往。

  在刘一华的学生当中,有一个人也患有癌症,曾经她不愿与外界接触,但在钩钩针中找到了乐趣,也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刘一华一边教她技术,一边鼓励她通过钩针保持平和与乐观的心态。

  刘一华介绍说,其实钩针并非川渝地区的“特产”,中国很多地方有钩针,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四十多年钩钩针生涯中,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拘一格,不死守图解,更多依靠创造力和想象力,天马行空,想怎么钩就怎么钩。

  在刘一华眼里,钩针如笔,线如墨,可以呈现千变万化。她教学生们的也只是基础针,没有图解,其余的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一百个人做出来都会是一个样子。”

  她说,以前大家喜欢钩钩针,是因为文化生活匮乏,现在喜欢钩钩针,是因为一针一线里蕴藏着大千世界,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用针线实现。

  刘一华从来没有停止过手中的针线,她期望着,融合了艺术性的“钩钩针”能够走上更大的国际舞台,走入更广的国际市场,让更多人领略这针线间的无限风光。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摄影记者 刘力

  编辑:周希

  责编:张松涛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