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大坪之地四通八达,一处环岛转盘内的街头游园,当“交通附属”潜入人们意识后,也就鲜有人去细细窥个究竟。

  穿过车水马龙,走入幽深绿意,座座高大石碑巍然竖立,形成碑林跳入眼球。还未细察,沧桑之感就陡然而生。

  移步近观,这些石碑部分风化严重,部分以雕花为饰却依稀可见。碑刻“节孝”“贞烈”“恩沛巴江”“佛自西来”等文字,岁月斑驳,也没驳落这刻文的苍劲有力。阳光透过葱郁乔木,铺洒石碑,薄薄一层;岁月光影,瞬间泛起,星星点点。

  渝中这座城,从不缺历史,繁华与底蕴如山水般交融,有的是故事。若是把这石碑投入故事之中,涟漪之下就是一场驿路风云。

  岁月漫漫,虽不曾经历,却制成了香料,让人们活在当下浅尝历史。

  从“碑林”窥见“七牌坊”

  这里是封建社会的“故事场”

  碑林闹中取静,《七牌坊石碑林搬迁记》竖立一旁。文字所言:大坪七牌坊石碑,多为清代所建,用于旌表功臣名将、忠孝之士、贞节烈女等。

  细数之,碑林中的石碑共十九座,高约5米、宽约1.5米,碑文内容多为节孝、贞烈、德政,也有墓表记和警戒后辈子孙的训词。它们并非“绝世独立”,而是大坪七牌坊的碑群,在岁月中辗转,幸存至今。

  史料记载,自清乾隆三十三年至清末,在如今的七牌坊街一带,陆续修建了五座节孝坊及百岁坊、乐施坊、德政坊、人瑞坊等九座牌坊。这些牌坊高约10余米、宽约4米,刻有人物故事、花鸟景象等,牌坊顶端正中石匾上刻着“圣”字,两边的大石柱上所刻的对联,对仗工整。渝中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唐嵩介绍,当时的牌坊大多采用本地砂石建成。其中乐施坊采用峡石修建而成,精雕细凿,极具艺术价值。

  旧时,牌坊从街头绵延至街尾,两侧立着的数十座石碑,形成了碑林。依内容看,石碑大可为节孝、德政、神道三类。随碑文“穿越”,封建社会里,为国为民的父母官或执政者,德政碑将其英名流芳后世;坚贞不渝、替夫尽孝、自杀殉夫者都是古代妇女的典范,映照出封建社会里的妇女地位,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捆绑束缚。比如现存的“恩沛巴江”德政碑,碑文中的“恩沛巴江”四字,是为歌颂巴县知县国璋勤政爱民;再如余介臣妻汤氏节孝碑中的“节孝”二字,是为了旌表余介臣的妻子汤氏节孝的事迹。

  在英国外交官爱德华·科尔伯恩·巴伯所著的《华西旅行考察记》一书中,可对大坪一带的牌坊和石碑窥视一二。“大道的两侧矗立着许多雕刻精细的巨大牌楼和牌坊,路面多用大块的砂岩板铺成,又或许是直接从厚重的石头中开凿而成,夹在两排巨型石碑之间蜿蜒前伸……”60余字的描写,道出了渝中古牌坊的盛世。这一汉族特色建筑文化,既是时代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物化见证。

  据传,抗日战争期间,九座牌坊被日军的飞机炸毁了两座,剩下七座。其中,五座为节孝坊,分别是尹朝纲妻杨氏节孝坊、朝议大夫陈坤麟妻余氏节孝坊、诰封奉政大夫陶民贤妻余氏节孝坊、处士李文芳妻韩氏节孝坊、邑处士陶庶咸妻徐氏节孝坊;一座乐施坊,为诰封二品夫人巴职妇金陶氏乐施坊;一座百岁坊,为巴邑处士石如玉之妻淡氏百岁坊,它们造型雄伟,雕饰精致,“七牌坊”这一地名也因此得名。

  从“牌坊”窥见“东大路”

  这里是古时“成渝地区经济带”

  风雨千秋,牌坊不见,碑林屹立。

  今年上半年,渝中对这片重庆目前现存石碑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碑林再次修缮。林间,古石碑在通透风雨棚中“养尊处优”,等人探访、待人细语。林外,商贸繁华、车流奔涌。

  如今,大坪七牌坊是渝中通往九龙坡区和沙坪坝区的交通要道。没想到的是,时移世易,这交通要道的地位却依然如故。数百年前的清朝时期,它就已经成为了交通要道、成渝古驿道上的必经之路。这也是大坪一带为何建有牌坊的背后原因。在古代,象征忠孝节义的牌坊普遍建造在交通要道上,便于往来之中彰显时代精神,教育感化世人。

  成渝古驿道是连接重庆与成都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从重庆朝天驿出发,可选择从下半城出南纪门,或是走上半城出通远门,两种选择一个结果——在两路口会合,过佛图关、石桥铺,前往白市驿,再经来凤、永川、荣昌、隆昌、内江、资中、资阳、简阳等地,便可抵达成都。因重庆位于四川省城成都之东,所以重庆至成都的这条古驿道也被称为“东大路”。

  过了七牌坊,便是“出城”。作为东大路上佛图关和石桥铺之间的重要连接,它既是人们进入重庆城的最后驿道,也是人们离开重庆城的第一个驿站。据传,官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极为庄重。唐嵩对此打趣道,“用今天的话说,这条古驿道就是成渝地区最早的‘高速路’,大坪七牌坊就是这条‘高速路’上的‘服务区’,供人们休憩、补给等。”商贸繁华,可以想象。这也在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教授的专题研究《盆地东大路与四川“东大路经济带”的兴衰》中得到证实。明代东大路有12个驿站,驿站之间还有铺递,起到军事传递作用。清代以来,有关东大路的记载日渐增多,据考证,清代东大路上出现朝天驿、底塘三圣铺、通远门、兴隆街、神仙洞、茶亭、三坡架、两路口、佛图铺与佛图关、佛陀寺、七牌坊等地名,其中七牌坊就在如今的大坪七牌坊。

  民间有谚语,“五驿四镇三街子,八十四塘拢成都。”唐嵩说,东大路上“服务区”有大有小,小一点的称作“铺”,大点的称为“驿”,数量随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由此可见东大路沿线场镇的日渐繁华。

  作为连接成渝两地唯一的官路,成渝东大路不仅是一条联系两极的通达之道,发挥着军事要道、官方信息流通等功能,还拥有着重要的商贸经济作用。据记载,自贡的井盐,资中、内江的食糖、蜜饯,隆昌、荣昌的夏布,永川的煤炭、豆豉,重庆集散的百货等,都通过东大路转运行销,在客观上也形成了古代的“成渝地区经济带”。此外,由于东大路沿线的牌坊、题刻、寺庙、会馆等比比皆是,也可谓是一条“文化走廊”;由于土地肥美而物产丰富,还是一条“蔗甜大路”“棉麻大路”“烧酒大路”“土陶大路”。

  “经济带”的辉煌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蓝勇在研究中表明,1933年的成渝公路、20世纪50年代的成渝铁路,以及1995年的成渝高速,都持续助推着“经济带”发展。而这样的“高光”却随着21世纪以来沱江水运、长江水运地位的下降,现代工业和商业经济的转型、东西多条高速公路的贯通逐渐暗淡。直至绵阳、德阳、宜宾、泸州、南充、涪陵等城市经济地位的上升,东大路的辉煌成为历史。

  古往今来,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代替了牌坊,繁华时尚的都市商圈代替了驿站。大坪七牌坊,繁华依旧,只是过去与现在已然不同。

  触摸石碑,古今世人的生活悲喜还在,摞摞泛黄的厚重历史还在,传奇色彩的驿道风云还在,只是融入城市发展格局后,又增添了更多韵味。

  来源:渝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