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贸实验区已经挂牌成立一周年了,昨日,市政府发布了重庆自贸实验区2018—2020年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详细描述了重庆自贸实验区的未来3年发展路径:基本建成“一枢纽三中心一基地”、重点布局七大产业集群。

  一枢纽

  以多式联运为核心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三中心

  以货物贸易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中心 以金融结算便利化为抓手的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 以互联互通为目标的现代服务业运营中心

  一基地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

  目标:重庆自贸区将年均引进外资80亿美元以上,跨国公司入驻超过300家。

  到2020年,力争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0万标箱,国际及地区航线超过100条,年航空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00万吨,实现国际物流贸易额950亿元;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300家;各类金融结算总额超过5万亿元。

  七大产业集群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

  ○高端交通装备。推动轻型直升飞机、通用飞机产业化,打造航空发动机、航空材料等优势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制造产业。

  ○集成电路。实施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

  ○新型显示。力争引进高世代面板制造企业和液晶等关键原材料及设备配套企业。

  ○生物医药。研发制造手术动力装置、超声诊断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

  ○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

  ○智能终端。重点做好玻璃盖板、指纹识别等重要零部件企业的引进和培育。

  力争再引进3—5家国际一线品牌企业。结合国家部署,积极争取参与第五代移动通信(5G)研发、试验和预商用试点。

  现代物流 产业集群

  ○国际中转物流。

  ○多式联运物流。

  ○全程物流。

  ○专业物流和绿色仓储。

  国际商贸 产业集群

  ○货物贸易。建立“重庆造”产品标准和出口商品质量智能监管系统。

  ○服务贸易。

  ○大宗商品交易。依托中欧班列(重庆),打造农产品、进出口汽车整车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

  金融服务 产业集群

  ○跨境金融服务。

  ○国际要素市场。推动重庆自贸试验区与境外开展双向人民币融资。

  探索推动设立各种面向国际投资者的要素市场及功能性平台,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各类交易平台开展大宗商品跨境交易。

  ○专业金融。重点发展以船舶融资等场外交易为主的航运金融,发展以贸易信贷等为主的贸易金融,发展以支付结算等为主的互联网金融。

  ○金融机构体系。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金融机构。

  专业服务 产业集群

  ○中介服务。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旅游、检测等服务业。

  ○社会服务。引入国际高端医疗品牌,鼓励外资投资国内相对短缺的专科诊所(康复、肿瘤、血液透析)。

  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保险公司。

  引入国外优质教育培训品牌。

  ○研发设计。

  信息服务 产业集群

  ○互联网产业。重点发展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等新型互联网运营服务。

  ○云计算产业。

  ○大数据产业。鼓励工业企业整合数据资源,开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全产业链追溯等业务。

  文化旅游 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支持开展面向全球的保税文化艺术品的展示、拍卖、交易业务。

  ○旅游产业。探索开办中外合资旅行社、外商独资旅行社,推动中外合资旅行社试点开展出境游业务。

  三大片区

  两江片区

  范围:包括两江自贸试验区直管区域及江北、渝北、北碚片区,渝中片区,南岸片区,九龙坡片区4个功能区。

  功能定位:着力打造高端产业与高端要素集聚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电子核心部件、云计算、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及总部贸易、服务贸易、电子商务、保税展示交易、仓储分拨、专业服务、融资租赁、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推进金融业开放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物流、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的集聚辐射能力。

  西永片区

  范围:包括西永综合保税区、西部物流园区2个功能区。

  功能定位:突出陆路国际物流枢纽和商务聚集区优势,依托中欧班列(重庆)、“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环线铁路和高铁枢纽,探索“产业链+物流链”的内陆加工贸易发展新模式,着力打造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和陆路国际运输枢纽。

  果园港片区

  范围:包括果园港和龙盛2个功能区。

  功能定位:突出长江上游中心枢纽地位,发挥沿江港区集散优势,对接长江经济带,重点布局航运物流、国际贸易、融资租赁、集拼分拨等现代服务业和大型装备等临港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多式联运和高端制造,建设中国内河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