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人气逐渐没落的重庆三峡广场再次吸引了人们的关注,龙湖宣称将在此打造一座高铁站上的天街。解放碑、南坪、观音桥、三峡广场……重庆这些商圈跟每个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除了满足市民休闲购物所需,也极大地带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面对电商和新兴商圈的频频挑战,商圈“老前辈”们显露出些许颓势,未来,老商圈们该如何见招拆招、突出重围?

现状:新商圈后来居上 老商圈日趋没落
“读书时,拿着零花钱去逛地下商场,去女人街买各种小玩意儿,红着脸砍价成交是当时的一大乐趣。”晏小姐高中就读于重庆八中,印象中,热闹的三峡广场就是附近学校学生们的“乐土”。周末约上同学逛街、看书,还能品尝各式各样的美味小吃,很惬意。
三峡广场是重庆的一大老牌商圈,历史仅次于解放碑商圈,其周边拥有多所中学、高校,庞大的学生群体是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商圈发展。
这样一个老牌商圈也曾有过“黄金年代”。据市商务委统计,2013年,三峡商圈地均零售额为1.39亿元/万平方米,仅次于解放碑商圈。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商圈辐射人口约110万人,人流量日均达30万人次,重大节日人口流动量达50万人次,是重庆人流量最大的地区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以三峡广场、解放碑为代表的一批老牌商圈却被日益成熟的消费者冷落。
“三峡广场的东西很实惠,也很接地气,但不得不说,也有点过时了。”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和各种选择的出现,晏小姐已不再钟爱三峡广场。工作后家住渝北,周末逛街,她选择去中渝广场、奥特莱斯等,如果要跟朋友聚会,新兴的星汇两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截至2015年,全市100亿级商圈达到10个,凭借地理优势,老商圈的地位暂时无可撼动,解放碑、三峡广场等5大核心商圈每天人流量超过120万人,占全市社零总额的25.3%。但它们正在走下坡路,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从近年来社零总额增速下降中可见一斑。
根据市商务委数据,三峡广场商圈2013年社零总额增速为11.2%,2014年增速为8.5%,2015年略有好转,为10.9%,解放碑商圈则更“恼火”,三年的增速分别为10.6%、11.4%、5.9%。
与此同时,新兴商圈正快速崛起。近年来,重庆市新增商圈有三个,分别为渝中区大石化商圈(大坪、化龙桥和石油路)、九龙坡区石桥铺商圈和北碚区缙云商圈。
凭借着周边上班族多、停车方便、商业布局特色鲜明等优势,它们收获了不少消费者青睐,其中,渝中区大石化商圈和九龙坡区石桥铺商圈均跨入百亿级商圈,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大石化商圈表现尤为亮眼,2014年,其社零总额增速25.1%,2015年达到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