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巴南区成功举行了“巴南区农特产品夏季品鉴沙龙”活动,并召开“耘农我有+”认养农业新闻发布会。从传统农业大区,到农业品牌大区,再到“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区,巴南区一直致力打好“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牌,为乡村振兴发展赋能。

在当天下午的发布会上,巴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冉仁均详细介绍了巴南区品牌农业、智慧农业和数字认养农业的有关情况。他表示:我们依托位居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耘农我有+”认养农业,让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实现“田园梦”,同时增加农民收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袁德胜指出,巴南区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打造“耘农我有+”数字认养农业品牌,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商兴农”相关文件精神的具体实践。巴南区为方便市民更加便捷的享用优质特色农产品,通过数字化技术,促进生产端和消费端无缝衔接,并通过产品生产规范化、数字化和产品质量追溯化、安全化,让参与认养的市民安心放心,其方式值得充分肯定。并表示将继续关注巴南在认养农业模式中的先进做法和宝贵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和运用,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树立标杆榜样。
据发布会负责人介绍,“耘农我有+”农业数字认养平台是巴南区为落地落实《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关于“大力推进‘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相关工作要求,由巴南区农业农村委策划、指导建设的区域性数字农业消费帮扶互动平台,旨在通过在全区全域推进认养农业发展模式,打造“我有一亩田”“我有一亩鱼”“我有一棵树”“我有一头猪”等“耘农我有+”认养农业特色品牌,并将认养农业与巴南辨识度农产品品牌有效衔接,让城市的消费者和生产主体直接取得联系,消费产业链由过去的“产供销”变成“销供产”,促进了种植养殖透明化,助力了食品安全保障,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目前,该平台拥有认养确认、环境展示、过程监控、品质监测、直播带货、活动体验等全部重要数字认养功能,方便市民通过认养参与乡村振兴消费帮扶。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左川介绍:巴南区将以数字认养为重要抓手,继续深化分业态分行业定制化、标准化打造认养示范点的工作,全面、深化指导认养农业基地按照标准化开展生产活动,通过发展认养农业,力争打造“耘农我有+”成为具有示范性的数字农业区域公共品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认养模式逐渐衍生。这种模式可以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农产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同时实现了农村与城市、土地与餐桌的直接关联。
据悉,巴南区以培育优质农产品基地为抓手,以绿色优质农产品为重点,将推广认养农业与巴南辨识度农产品品牌有机结合。全区认养农业模式已推广覆盖水稻、玉米、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等特色种植业8000亩,水产养殖450亩,黑猪、黑鸡等特色养殖业2万头(只),首批打造了数字认养农业试点基地18个。同时,巴南区将认养农业发展推广作为落实“党建引领·百村振兴”联建共建和消费帮扶工作的具体措施。积极鼓励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到联建共建镇街、村带头开展认养工作,推动认养农业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营造良好的认养氛围和态势。目前全区180余个单位,10000余人次参与认养,涉及农产品货值金额3000万元,有效拓展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
接下来,巴南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决策部署,抢抓数字机遇,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以数字赋能巴南农业创新发展,激发“三农”新动能。持续打造具有巴南辨识度的高品质、广谱性数字化应用,立足巴南辐射全市,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巴南经验,贡献巴南力量。
来源:重庆市巴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