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至26日,在剧迷的千呼万唤中,重庆歌舞团原创舞剧《杜甫》2.0版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成功举行新年首演。现场座无虚席、掌声常鸣。成渝CP发的这颗“新年喜糖”,用现实主义诗人的浪漫情怀,让人过往的辛苦都化成嘴角的甜蜜,照亮每名观众新年的前行之路。

1260年前,“诗圣”杜甫流寓成都,在客居(如今的杜甫草堂)的四年间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240多首诗歌。永泰元年(765年)四月,杜甫离开成都。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羁旅奉节不到两年,他作诗430多首,占现存作品的30%。《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成为千古绝唱。
杜甫的川渝行迹遍布十余地,留下的诗史杰作树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

1260年后,重庆歌舞团寻觅杜甫踪迹,探访川渝两地有关历史遗存,携手国内顶流创作团队,联合打造中国首部“诗圣”题材舞剧。2016年4月28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第二天,舞剧《杜甫》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成功首演,叫好又叫座。

从2016第三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到2017《杜甫》“家国情怀全国行”眉山站;从泸州市酒城大剧院演出季,到广安市文化旅游夏秋季;从2019四川大剧院开幕演出季,到2020蓉欧经典之夜……六七年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加速推动,舞剧《杜甫》多次化身“红娘”,为成渝CP牵线、发糖,俘获了大批四川粉丝。尤其是在成都杜甫草堂举行的《丽人行》快闪,在距草堂不到5公里四川大剧院的多场演出,更是对人物原型“诗圣”杜甫的致敬,在拉进与观众距离的同时,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分增色,营造了声势和氛围。

去年6月29日,川渝两地瞄准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增长极,启动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活动。次月,重庆歌舞团诚邀总编导韩真、周莉亚及执行编导李超华丽回归,对舞剧《杜甫》进行深度打磨。在团场排练厅、在施光南大剧院,编导与演员“重度强迫”,一遍又一遍抠动作、抠眼神,一次又一次抠灯光音响配合……两个多月后,焕新升级的《杜甫》2.0版,作为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三周年国风演出季首部舞剧,登陆上海连演4场,再续票房、口碑辉煌。
同一部舞剧,同一个剧院,不同的是陡增的川渝情愫。据重庆歌舞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番新年首演的《杜甫》剧组,汇聚了80%的川渝籍演职班底,可谓是“双城一台戏,一起向未来”。在20名来自四川的演职人员中,有7名舞蹈演员、4名舞美工程人员。“我是四川人,但重庆也是我的家乡。”来自四川自贡的谭晓丽,在剧中参演《丽人行》等7个舞段,入职两年多来“川渝一家亲”早已浸入骨髓。她表示,每到四川演出,这种情感体验更是深刻。“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期待早日参与成渝题材作品的演出,跟着她走遍川渝的每个县市区。”

此次演出的2.0版《杜甫》,在保持原有的大结构框架下,在戏剧的整体连贯性、人物塑造的细节、代表性舞段与杜甫诗作的结合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提升。
偌大的舞台上,年轻的“杜甫”从遥远时空中走来,也曾满怀壮志、也曾被生活的痛楚锉磨,他的身影越来越沉郁、脚步却越来越坚定,他就像在一条狭窄的的巷道中踉跄前行,只为追寻仅剩的那一点光明……
演出中,舞蹈、灯光、音乐浑然一体,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舞台上的两个“杜甫”,回望此生的点点滴滴,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怨自艾。半百而已,他的生命在下行、精神却在攀援,当他终于走到磨难的彼端,要冲破黑暗的那一刻,光芒照亮的不是自己沧桑的容颜,而是心中的理想家园。
千秋诗圣,笔底波澜。舞剧《杜甫》里有期待、梦想,也有慨叹、痛惜,有山河破碎的字字泣血,也有大庇天下的大爱真情。“新的一年,再看2.0版《杜甫》,有别样的感受。”前来观剧的观众说,这部剧不是一个关于杜甫的故事,而是一场由杜甫引领的羁旅,我们追随杜甫的足迹,在知人论世中感悟生命的诗意。而杜甫与他从未熄灭的人文精神,却始终照亮着前路。
据了解,4月起,舞剧《杜甫》将开启2023年全国首轮巡演。陕西、河南、江苏、浙江……让我们继续追随杜甫的脚步,来一场诗意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