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第二届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话语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西南大学召开。
来自国内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青年学者,围绕“国家意识、中国叙事与国际传播”的具体议题开展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外语教育中的国家意识培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上,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教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高度评价本次会议对于中国外语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外语教育话语体系是外语教育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语言水平、文化素养及国家意识。当前,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形势,外语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因此亟需构建适应新时代特点的外语教育话语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徐天虹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指出本次研讨会是一个跨学科合作、共享智慧、推动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希望在这次研讨会上,通过深入探讨和积极交流,共同构建一种适应新时代、符合中国特色、富有国际视野的外语教育话语体系,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教授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十分期待这次研讨会能为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和方向。他还强调了构建国家意识话语体系在中国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并期待与会者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策略。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7月1日举行了6个主旨报告。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陈法春教授强调了国家形象在对外话语建构中的重要性;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教授指出,“三进”工作是外语教育中国家意识培养的重要和有效途径;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教授指出,《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通过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来达到教育目标,并作为中国国家话语的多语种国际标准表达,反映国家意识。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教授认为,翻译及其评价是个体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意志。西南大学杜世洪教授结合外语教育现状,就国家意识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新的界定并分析了国家意识在外语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明确提出外语教育要对民族文化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实行正向价值重估与积极情感重估。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围绕构建外语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指出当前构建外语学科话语体系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并重点探讨了从哪些方面构建外语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
7月2日上午举行了4个主旨报告。《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李建波教授认为,文学艺术作品是揭示深层国家意识的重要途经,外国文学研究应树立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国家意识,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对象国的文化身份来研究对象国的国家意识。西南大学文旭教授关注教育强国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的国家意识能力培养与提升问题,他认为国家意识指的是国民身份认同,包括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形象、责任等意识,并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为切入点,论述了教育强国背景下如何培养与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国家意识。上海交通大学杨明明研究员提到,为了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需求,非通用语种应该结合新文科建设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原则,以培养国家意识为核心,努力提升软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扬州大学俞洪亮教授指出,国别与区域研究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框架下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既要发挥语言优势和外语人才培养规律的优势,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体现国家战略和重大倡议的学科担当以及体现规范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会议还设置了5个专题分会场。期间,与会学者共进行60余次报告,围绕国家意识的历史起源和时代特征、国家意识的话语理论、国家意识的外语教育表征、课程思政的国家意识本质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共同为如何构建符合当前国情的外语教育话语体系献计献策。
在研讨会上,外语教育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就外语教育中如何加强国家意识培养、如何开展国家意识的话语构建交流思想和观点,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国家意识话语体系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具有战略高度、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的成果。
稿件来源: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