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选手赛出工匠精神、展现技能之光,超3.5万人现场观摩

3月19日,首届“巴蜀工匠”杯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大赛闭幕式在永川成功举行。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夏杨松宣布大赛闭幕,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仕杰致闭幕辞。

出席闭幕式的领导嘉宾还有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辛、苏静, 共青团重庆市委副书记杨大可,永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正元,永川区政府副区长王寒峰,永川区政协副主席颜加洪,重庆轨道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乐梅。
本次大赛由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四川省人力社保厅、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和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技能激活乡村、振兴擎动未来”为主题。
大赛共设置20个比赛项目,包括17个技能类竞赛项目和3个专业技术竞赛项目,分别在永川区体育馆、永川区职业教育中心、“十里荷香”农业观光体验园3个赛场进行。其中农机修理、农业经理人、盆景制作、蔬菜嫁接、无人机植保、乡村旅游服务、乡村菜品烹饪7个项目鲜明体现“乡村振兴”特色,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虚拟现实工程技术3个项目也紧紧围绕农业生产体现“智能+技能”特征。
本次大赛也是两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合作以来,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参赛项目最多的一次,选手、裁判、专家交流最深入的一次。共有57支队伍参赛,重庆市38个区县和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全部组队参赛,四川省成都市、宜宾市、甘孜州等16个市州组队参赛。
两地共有551名选手参加比拼,年龄最小参赛选手仅16岁、参加剪纸赛项比拼,年龄最大参赛选手有59岁、参加电工项目比拼;男性参赛选手有324人、占比58.8%,女性选手有227人、占比41.2%;有16名选手为硕士学历。还有269名裁判参与执裁工作,73名专家为比赛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

在此前两天的激烈比拼中,551名选手奋勇拼搏、争创佳绩,充分展现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的风采,共产生20项金牌、40项银牌、60项铜牌以及14个突出贡献奖和21个优秀组织奖。
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世赛金牌选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重庆英才·高技能领军人才等21名技能人才代表为获奖选手颁奖,充分彰显对技能人才的认可与尊重,也充分展现了对技术技能传承的重视。
据悉,2022年我市启动“巴渝工匠”乡村驿站建设工作,首批建立了20个市级驿站和88个区县级驿站。大赛闭幕式上,与会领导还为首批“巴渝工匠”市级乡村驿站代表单位、大赛“突出贡献奖”获得单位授牌。
随后,重庆职鉴中心副主任王华源与四川职鉴中心副主任李沙进行赛旗交接。



本次大赛实现了“技艺展示、技能体验、产品展销”多元融合。三大赛场观摩人次超过3.5万,36家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览,207名小学生到赛场参加劳动教育专题课程感受技能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渝赛宝”的使用,实现赛事服务精细化、精准化、便捷化,体现出我市职业技能竞赛和信息化、智能化办赛的成效。大赛还得到五粮液集团公司、重庆轨道集团等8家赞助企业、25家技术支持单位以及约三百名志愿者的大力支持。

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仕杰表示,大赛“赛”出的精神、“赛”出的风格、“赛”出的能力、“赛”出的活力,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和强大动力。重庆将以此为契机,坚持把发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用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共同建立健全川渝地区高技能人才共建共育机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产才融合,让技艺精湛的“巴蜀工匠”“乡村巧匠”不断涌现。
人才聚永川,发展添活力。本次大赛是深化川渝人社合作、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实践,为两地技能人才搭建起深度交流学习、高位展示风采,充分发挥出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培、以赛促评、以赛促建、以赛选才的示范引领作用,也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学习技能、掌握技能、提升技能的积极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川渝两地人社部门将共同实施“巴蜀工匠”共育行动
这些年来,川渝两地技能人才交流发展走向深水区:建成“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2个,累计培训培养数字技能人才5万名;在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师资互派、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组建川渝技工教育集团,推动了全市技工院校与四川23家企业、16所技工院校开展深度合作。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两地人社部门在职业技能建设工作尤其是技能人才共育方面还将开展哪些合作?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苏静表示,下一步,川渝两地人社部门还将共同实施“巴蜀工匠”共育行动,合作共建“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西部工匠城、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先行区,共同打造技工教育联盟、职业培训品牌和竞赛品牌,合力塑造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新样板,共同绘就城乡共美新画卷。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董宏杰介绍,今年川渝两地将紧紧围绕双城经济圈建设,继续加大协作力度,推进一系列职业能力建设合作项目。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共同建设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西部工匠城、“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共同开展“巴蜀工匠”大师交流研讨,协同提升技术技能。在技工教育方面,持续开展专业共建、品牌共育、师资共享等。在职业体系建设方面,共同开展火锅料理师等新职业标准开发,共同开发川渝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在技能人才评价方面,完善题库共享、成果互认机制,联合打造川渝技能人才评价品牌。
来源:重庆市人力社保局